深海生態系

內容摘要:

深海位於大洋的下方,海底200公尺至1000公尺處為「昏暗區」(微光層),也稱作「中層帶」,是大洋和深海的緩衝地帶,很難清楚劃界。若超過1000公尺的深度,則皆屬深海。深海的環境與其他生態系最主要的不同在於水很深而無光、壓力大,水溫很低,平均水溫僅約攝氏2-5度。

「中層帶」有許多形體特別的生物,通常具有突出的眼睛,例如:鞭尾魚眼睛成管狀,像是一副雙筒望遠鏡。或是稱為幽靈魚的後肛魚,眼睛可以旋轉,頭頂有一塊透明液體的前額,就像保護頭盔一般,避免遭受管水母攻擊。

「深海區」無光,唯有生物自行發光或是倚靠發光細菌所光出的光線,藉以嚇退敵人、求偶、引誘獵物、與同伴交流等。例如:警報水母會利用明亮的藍色閃光來嚇唬攻擊者。燈籠魚或蝰魚會用身上的短短釣竿發出光線,把其他小型對物引到嘴邊、巨口魚發出紅色光線來找亮搜索區域、深海蝦噴出藍色煙霧以利逃脫。

4000-6000公尺為「深淵區」,水溫只有0-4度。這這裡食物只有上面沉積下來的有機物稱為「海洋雪(marine snow)」,和沖入大海的泥沙沈積物,深海平坦而無特徵,也被稱作深海平原。

生物特徵如:有柄海百合捕捉漂浮的食物微粒、鼠尾鱈在沈積物中尋找食物、單棘躄魚會用貌似雙腳的退化魚鰭於海床上行走、海參在海底挖掘。

深度6000公尺以上為「超深淵區」,常見生物如:孔蟲門的原生動物、一種名為海豬的海參。

深海壓力極大,魚體內蛋白質卻不會受到扭曲,表示於體內有些特別的生化作用,使牠們得以存活。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生態系-「鯨落生態系」,鯨魚死後沈入海底,因海底水壓強,會將鯨魚體內的血液與脂肪擠壓出來,吸引腐蝕動物聚集,如深海鯊魚、盲鰻、等族類,也有一些深海蜘蛛蟹、深海蝦,以及小型的端足類。當鯊魚離開一個月後,又有一些叉尾帶魚,最後只剩下骨架。接著一種堆毛類,俗稱僵屍蟲的食骨蠕蟲,會鑽進骨架終將骨頭消化。

還有冷水珊瑚生態,分布區域包括深海與南極水域,生物多樣,如海綿、海葵、龍蝦、螃蟹等,因為沒有陽光,所以體內沒有共生藻,完全依賴觸手捕捉有機微粒,生長速度緩慢,但壽命很長,有一種黑珊瑚被鑑定活了4265歲。但因部分國家仍繼續開發貴重珊瑚,因此破壞珊瑚生態系,並讓許多生物流離失所甚至走向滅絕。

深海熱泉與深海冷泉也是屬深海生態系,兩種生態系主要是細菌與微生物,利用甲烷或硫化氫來製造有機物,再進行光合作用獲得能量,而大型的管蟲透過替內共生細菌供給營養。冷泉區邊緣則有一些貽貝存活著。

深海生態系的環境多樣,也造就多樣的生物,具有研究與探討生命起源價值。

但同時也特別脆弱,深海生物壽命長所以族群恢復力慢,若受到破壞可能造成生物的滅絕,因此需要保護。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