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南極是南緯60度以南的地區,是南洋及島嶼和南極大陸的總稱,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公里,95%以上面積由冰層覆蓋,有「白色大陸」之稱。
南極是一塊大陸的陸塊,上面的冰塊是「覆冰」而非「浮冰」。南極大陸發現的時間較晚,面積大於澳洲,排名第五,也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區,地球上觀測到的最低氣溫也在南極,為攝氏-92.5度。
南極大陸受到海水圍繞,這片海域稱作南冰洋或南大洋。南環極流受極地東風影響形成,海水由西往東流,是地球上最大的洋流。
南極地區寒冷且屬沙漠氣候,植物貧乏,以苔蘚地衣為主。南極的生物種類比北極少,約有一兩百種魚類,且大多是特有種,如南極鱈魚、冰魚等。其他還有企鵝、海豹、海狗、鳥類、鯨魚,以及最重要的物種「磷蝦」,為南極食物網中心。世界各國為了提煉極具經濟價值的磷蝦油,紛紛前往南極海域捕撈,台灣海功號早在1976年到達南極海捕撈磷蝦。環保團體憂心此商業行為危害海洋資源,因此呼籲各國節制,不要過度捕撈。
南極海底也有許多生物存在,像是一些底棲無脊椎動物,牠們的體型野比一般種類大,例如:巨型海綿、巨型海蜘蛛。另外在沙泥地上也有一些陽燧足、海星,值得一提的是,南極海底很少可以咬碎硬殼的掠食者,大多是緩慢移動的生物。
1953年艾森豪總藉科學合作之氣氛,邀請十餘國參與南極研究,以確保南極只能用在和平的目的。之後於1961年通過《南極公約》,主要內容為凍結領土宣示、分享科學研究目標、船隊與科學研究必須透明作業、禁止核爆測試與核廢料傾倒。但南極公約只對陸域生物有嚴格保護,周邊的海洋仍允許「合理的利用」,依然會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的危機。因此二十五個國家於1982年成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希望能對南極羊的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與利用。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