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分布於世界上所有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以及中南半島、非洲及南美洲的各大河流。 | |
體呈圓形、亞圓形或菱形,通常體盤寬不超過長的1.3倍長,無吻鰭或頭鰭。頭部和體盤不分開或不明顯分離。五對鰓裂,位體盤之下方。噴水孔中大。左右前鼻瓣連合成方形簾幕,後緣平滑或流梳狀。口底乳突長短不一。上下頜具小而鈍或尖銳之牙齒。無背鰭;胸鰭延伸至吻端;尾鰭一般退化成消失;尾部為中等到非常細瘦之鞭狀,且通常有一枚大而具毒性之棘,棘為鋸齒狀或平滑。全世界計6屬68種以上(Nelson, 2006),臺灣紀錄9屬18種(Shen et al., 1993;臺灣魚類資料庫, 2021)。 | |
大部分海產之土魟類出現在沿岸、河口、內灣及平坦底部之砂泥地區,少數種類活動於珊瑚礁區;江魟類則生活於江水裡。通常魟類會將自己隱藏在砂泥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漫不經心的獵物。以底棲性生物為食,如蝦、蟹、軟體動物、魚類及蠕虫等。是危險的海洋生物,人們在砂泥地潛水時需非常小心,以防魟魚突然躍起,其有毒之尾棘可快速的往前攻擊目標,且能使傷口極疼痛,甚至有因傷口感染而致死之報導。不幸被刺傷時,可先將傷口處置於 50℃之溫水中,有助於疼痛之減輕,但仍應儘速送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