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海域。 | |
體延長呈亞圓筒形,稍縱扁,腹部圓。吻突出。口中大,腹位。體被小圓鱗,頭部無鱗。鰭條均無硬棘,背鰭位於中央;臀鰭位於魚體較後方,與其他原始魚類一樣;胸鰭位於體之較下方;尾鰭深叉。狐鰮的英文俗稱為Bonefishes,由來為其具有甚多肉間棘之故。分二亞科,狐鰮亞科(Albulinae):具喉板;鰓被架10-16;側線鱗數66-84;背鰭短,鰭條數16-21;脊椎骨數69-80;上頜及基舌骨無齒;全世界計1屬8種(Eschmeyer, 2010),臺灣僅紀錄1種(Shen et al., 1993)。長背魚亞科(Pterothrissinae):不具喉板;鰓被架6;側線鱗數85-112;背鰭長,鰭條數55-65;脊椎骨數約107;上頜每側6-7枚齒;全世界計1屬2種(Nelson, 2006),臺灣僅紀錄1種(Shen et al., 1993;臺灣魚類資料庫, 2006)。 | |
沿岸砂泥地之底棲性者,大多棲息在河口或內灣等淺水域,亦有出現在珊瑚礁外圍之砂地。群游性。他們利用尖吻來挖掘砂泥中之食物,以蛤、各種蠕虫及甲殼類等為食。 |
臺灣地區狐鰮科計有魚種4種 | ||
Albula argentea | 太平洋狐鰮 | |
Albula glossodonta | 圓頜狐鰮 | |
Albula koreana | 東海狐鰮 | |
Pterothrissus gissu | 長背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