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科 Salmonidae  
發音 
原廣佈於北半球,北緯40°以北的冷水域,現南半球溫帶水域也已有引進養殖;臺灣為分布的南界。
體延長而稍側扁。口大,口上緣由前頜骨與上頜骨組成。眼中大,具脂性眼瞼。上、下頜骨、鋤骨與舌上有圓錐狀齒。身被小型圓鱗,頭部無鱗。鰓膜向前不與峽部相連。鰾大。有幽門盲囊11-210。背鰭一枚,位於體背中央,後方有一枚脂鰭;腹鰭有腋突;尾鰭叉形;各鰭均無硬棘。全世界有3亞科,分別為白鮭亞科(Coregonidaeinae)3屬32種、鮭亞科(Salmoninae)7屬30種及茴魚亞科(Thymallinae),約1屬5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1屬2種(Shen et al., 1993),包括冰河時期遺留在高山溪流的國寶級魚類臺灣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m)及原產於北美洲的麥奇鉤吻鮭(Oncorhynchus mykiss),民國46年由日本引進本島,現在於臺灣北部、西北部及東部中海拔山區有大規模的繁殖。
主要棲息於溫帶水域,最適水溫為20℃以下。可分為陸封型與降海型,前者終生都在河川、湖泊生存。後者則是在大洋中成長,而在達性成熟時,溯回淡水河川之出生地產卵。幼魚孵化後,再行降游回大洋中。肉食性魚類,以小型水生動物或落入水面的昆蟲為食。
臺灣地區鮭科計有魚種2種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臺灣]櫻花鉤吻鮭
Oncorhynchus mykiss 麥奇鈎吻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