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要棲息於岸邊珊瑚礁區或岩礁區。日行性,晝間於礁區間穿梭覓食,夜間則躲於礁體或岩塊下睡覺,有的會分泌黏液繭將自己包裹起來或封在洞口 ,藉著黏液特殊的味道來防止掠食者如鯙類等的攻擊,有的甚至會鑽入砂中避敵。鸚哥魚游水的方式不是利用尾鰭來當推進器,而是利用胸鰭的擺動來前進,前進的路線也不是直線,而是上下起伏的波浪狀,宛如鳥類的滑翔方式,半划水半滑翔的前進。雜食性,以珊瑚之共生藻及藏在枝芽間之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而其磨碎珊瑚後之排泄物含砂量高,即是珊瑚礁區細砂沈積的重要來源。幼魚是目前生物界已知極少數因為社會行為而變色的例子,就像小學生穿制服上學般,只要群游在一起,不論同種否,一律少數服從多數,體色一致呈現灰褐色或是具縱紋,萬一落單了,即刻換裝成美麗鮮豔的便服,以融入周遭環境,而這些所有的變色都是瞬間完成,這種的行為模式稱之為「群居掩蔽」(grouping crypsis)。大多數鸚哥魚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雌變雄的性別轉變,而體色也伴隨著變化:稚魚期時,成群活動的種類,體色大多為灰褐色,單獨活動的種類,則體色豔麗;成長後的魚在性別轉變之前(大多為雌魚,少數為未經性轉變的成熟雄魚),稱之「初期型魚相(IP, Initial phase)」,體色大多為灰褐色、紅色等;到一定體型而產生性轉變以後(雌性變雄性),稱之「終期型魚相或次級雄魚(TP, Terminal phase)」,此時的次級雄魚色彩鮮麗,以青色和綠色為主,因體色偏綠色調,通常被俗稱為青衣或綠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