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肚魚科 Siganidae  
發音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及地中海東部。
臭肚魚因以藻類為食,一般漁民在清理魚肚時常常會聞到海藻發酵的味道,甚是難聞,因而有『臭肚仔』之稱。以前取其諧音而命名為『臭都魚科』,現正名為『臭肚魚科』。體呈長卵圓形,極側扁。頭小。吻略尖突,或突出而呈管狀。口小,不能伸縮;頜齒一列,門狀齒,排列緊密;鋤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體被極小之圓鱗,不易脫落;鰓蓋骨及頰部亦被鱗;側線單一且完全,高位。背鰭單一,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缺刻或不明顯;胸鰭圓形;尾鰭內凹或叉形。全世界計1屬22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1屬12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5)。
暖水性近岸小型至中大型魚類。幼魚大都成群棲息於枝狀珊瑚叢中,以死珊瑚枝上的藻類為食,有的則待在混濁的紅樹林區或河口區成長。成魚則成群洄游於珊瑚礁區,有的則生活於混濁的河口或港口區。日行性魚類,以藻類為食。在大部分地區屬遊釣性之高經濟食用魚類,但需小心的是本科魚類背鰭、腹鰭及臀鰭之硬棘具有毒腺,被刺後會引起劇痛。
臺灣地區臭肚魚科計有魚種12種
Siganus argenteus 銀臭肚魚
Siganus canaliculatus 長鰭臭肚魚
Siganus fuscescens 褐臭肚魚
Siganus guttatus 星斑臭肚魚
Siganus javus 爪哇臭肚魚
Siganus puellus 眼帶臭肚魚
Siganus punctatissimus 暗體臭肚魚
Siganus punctatus 斑臭肚魚
Siganus spinus 刺臭肚魚
Siganus unimaculatus 單斑臭肚魚
Siganus vermiculatus 蠕紋臭肚魚
Siganus virgatus 藍帶臭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