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甘仔魚。棲息於大洋、礁區、近海沿岸,深度0-10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洋至澳洲,產於臺灣東部、南部、東沙,最大體長90 cm,模式種產於紅海。 | |
體呈長橢圓形。頭背輪廓僅略凸出於腹部輪廓。吻稍尖。上下頜約略等長,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前緣之下方。脂性眼瞼不發達。胸部裸露區,自胸部2/3處向下延伸,後緣達腹鰭基部之後。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15-16鰭條下方,稜鱗僅存在於後半部。背鰭軟條數27-28;臀鰭22-23;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4-26。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呈彎月形,不延長為絲狀。體背藍色,體腹銀白。鰓蓋後緣具一不顯著之小黑斑。體側具不顯著之暗色橫斑,橫斑內具顯著之金黃色小點。 | |
主要棲息於近岸礁岩區,偶可發現於外海水深100公尺處,一般皆成群巡游於礁體外緣邊坡。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食。 | |
廣泛分布於印度-澳洲海域,西起非洲東岸,北迄日本,南抵澳洲。臺灣僅發現於南部及東部海域,是罕見之魚種。 | |
主要漁法以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捕獲,同時也是拖釣的對象魚。清蒸或煎食皆宜。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