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雞仔魚、石鱸、厚鱸、頭額(澎湖)、金龍(澎湖)、刣額(澎湖)。棲息於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深度4-75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北部,最大體長80 cm,模式種產於印度。
|
| 體側扁,呈長橢圓型,背緣弧形隆起,腹緣略呈弧形。頭中大。吻鈍尖。口中大,端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齒細小,絨毛狀,外列齒大;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頦部具一長而深的中央溝;頦孔1對。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側線完整。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臀鰭小;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內凹形。
背鰭具有12根硬棘,13-15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7根軟條;胸鰭具有17根軟條;腹鰭具有1根硬棘,5根軟條;側線鱗列數為51-52。成體呈銀白色,背部呈銀灰色,幼魚時,胸鰭以上有6-7條黑色點狀橫帶,背鰭亦具黑色斑點,隨著成長,斑點逐漸變得不明顯,頭部和尾鰭則逐漸轉黑。
最大體長可達80公分,據報導體長35公分以上可達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
| 廣鹽性魚類,主要棲息於泥沙底質的沿岸、河口、紅樹林或潟湖水域,常出沒於混濁水域,棲息深度可達75公尺。對於低鹽度之容忍度高,尤其小魚與亞成魚常成群活動於紅樹林與河口的半淡鹹水域。肉食性,以小魚、甲殼類或泥沙底質中的軟體動物為主食。冬季時會游入河口水域產卵。 |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波斯灣及紅海,北到臺灣,南至澳洲。在臺灣普遍分布於北部、東北部、西部及南部海域。 |
|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數量相當豐富,屬於經濟魚種。漁期全年皆有,但以夏秋之季較多,一般由手釣、延繩釣、底刺網或拖網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合油煎或煮薑絲湯。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