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lago sihama (Forsskål, 1775) 
發音 
 多鱗沙鮻 F354 Sillaginidae 沙鮻科
俗名沙腸仔、kiss 魚。棲息於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深度0-6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最大體長31 cm,模式種產於紅海。
體呈長圓柱形,略側扁,由第一背鰭向前有長而尖之頭部,向後有逐漸纖小之尾部。口小,開於吻端,上下頜和鋤骨上有帶狀細齒,但口蓋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主鰓蓋骨小,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緣垂直,平滑或略有鋸齒,下緣水平。鰓膜在頭側與另一側會合。體被小型櫛鱗,鱗片易脫落;頰部具鱗2列,皆為圓鱗;側線完全,呈單一列,略彎曲。背鰭兩個;腹鰭外緣硬棘不鼓起;尾鰭後緣截平或淺凹。鰾發達,前端有一向前延伸物,並各有一條管狀延伸物向鰾兩側延伸至後部,其上佈滿血管;後端分叉為二。脊椎骨數:腹椎14,血道弓門2-8,尾椎12-18,共34。 兩個背鰭總共具有11根硬棘,21-22根軟條;臀鰭具有2根硬棘,21-23根軟條;胸鰭具有15-16根軟條;腹鰭具有1根硬棘,5根軟條;側線鱗列數為67-72。體色樸素,頭部至體背側土褐色至淡黃褐色,腹側灰黃色,腹部近於白色。各鰭透明;背鰭軟條部具有不明顯的黑色小點;胸鰭基部無黑斑。 最大體長為31公分,壽命可達7年。(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屬於沿岸的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泥沙底質的沿岸沙灘、河口紅樹林區或內灣水域,也會出現在河口下游的感潮帶半淡鹹水域河段。當遇到危險時會將自己埋藏在沙中,藉以躲避敵害。肉食性,主要攝食多毛類、長尾類、端足類、糠蝦類等為主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非,東至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北部及澎湖沿海水域。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類,數量普遍,常見於泥沙底質淺海域,尤其以北部與西部最常見。屬於高價的食用魚類,在各地的海鮮餐廳頗受歡迎。一般由手釣、底拖網以及底刺網捕獲,同時牠也是灘釣的重要目標魚種,全年皆產。一般都沾粉油炸而食,味道鮮美。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