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ialiceps taiwanensis (Chen & Weng, 1967) 
發音 
 臺灣絲尾海鰻 F084 Muraenesocidae 海鰻科
俗名海鰻。棲息於深海、砂泥底,深度100-120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最大體長43.5 cm,模式種產於臺灣屏東東港。
體延長,身體稍微側扁,尾部末端成髮絲狀。肛門位於體中央前方。頭部稍扁、延長。吻端呈一圓點狀。口裂超過眼睛後緣。體長為體高之38.3~44.2倍,頭長的7~12.2倍;軀幹長為頭長之2.7~3.3倍,為背鰭前長之2.3~4,1倍;頭長為眼徑之9.8~13倍,為吻長之2.1~2.6倍;肛門前之側線孔42~50。圓錐狀齒,上頜前骨為一圓點狀,有上頜前齒密集的分布,越中間、後方的牙齒越大且尖。鋤骨齒分布較長,自前齒後方起至眼睛前緣結束,中間列較大且尖銳。上頜主齒呈2-3列規則排列,但在前鼻孔與後鼻孔中間於上頜骨的內部出現獨立的單排齒與外排齒明顯分開,一直延伸到眼睛的中央結束。前鼻孔位於吻與眼睛的中央偏前,後鼻孔較前鼻孔大,位於眼前偏上方,兩孔皆呈裂口狀。魚體無鱗。身體相當柔軟脆弱,不容易保存。側線孔分布在一條薄膜上,成列於魚體中央。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鰭高約魚體體高的一半。背鰭起點對應在鰓裂正上方或稍微偏後。不具胸鰭。鰓裂大,位於魚體下側。新鮮小型魚體呈透明白色,大型魚體多有黑色素分布而呈現較深的顏色,肛門為黑色的一點。浸泡於福馬林的標本則呈現不透明的乳白色、褐色。黑色細斑多分佈在魚體鰓裂後的背部,腹側則分佈少數,魚體體型越大黑色色素就越多。背鰭、尾鰭和臀鰭末端為黑緣。原始發表學名為,今已更正為如今學名。(陳鴻鳴 & 林上智)
深海魚種。以小型蝦子、魚類為食。
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包括臺灣及日本。全臺灣外海均有分布,主要發現在深度較深的海域。本種模式種產於東港。
本種為底拖魚獲中常見魚種,無特別經濟利益,一般充作下雜魚以及學術研究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