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鰻(臺東)。棲息於深海,深度0-3656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西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130 cm,模式種產於巴西的南大西洋。
|
| 體極度細長,身體側扁,末端持續延長如絲。眼大,佔頭高的1/2以上。肛門位於胸鰭偏基部的下方。頭狹窄。上下兩頜延長,上、下彎曲呈"V"形,頂端為圓點狀。口裂至眼睛後緣。第200根背鰭所對應到的脊椎骨數173~203。上、下頜均有細小形的圓錐狀齒密集分布,自嘴裂至吻端。前鼻孔與後鼻孔位於眼睛前方,兩孔位置相近,遠離吻端。魚體無鱗。側線完整,側線孔有3列分布在魚體中央,排列形式如同骰子"五",為中間一點,上、下各兩點的分布形式。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臀鰭較背鰭長,約等於魚體體高,臀鰭基部有小尖刺突出體表。尾部極長而容易破損,不易採集到完整個體。背鰭起點對應於鰓裂上方。胸鰭發達。鰓裂長,位於胸鰭下方,鰓裂約佔魚體體高的1/2以上。新鮮魚體頭部為黑色,枕骨後方背側呈透明,腹側有黑色素沉澱而較深,胸鰭透明,末端為黑緣。福馬林中的標本頭部為黑色,魚體背側呈白色,腹側為黑色,胸鰭呈白色,末端為黑色。雄魚體型較雌魚小,性成熟後延長的吻端會萎縮,至前鼻孔的位置。(陳鴻鳴 & 林上智) |
| 深海底層大洋性魚類。用其特別延長的上、下頜捕食小型蝦類。
|
| 廣泛分布世界於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主要發現在東北部、西南部海域。 |
| 本種為底拖魚獲中常見魚種,無特別經濟利益,一般充作下雜魚以及學術研究用。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