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yzias sinensis Chen, Uwa & Chu, 1989 中華青鱂 F252 Adrianichthyidae 怪頜鱂科
俗名青鱂、青鱂魚、稻田魚、魚目娘、米鱂、彈魚、三界娘仔。棲息於純淡水,深度0-1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臺灣、中國、東亞大陸,產於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最大體長4 cm,模式種產於中國雲南昆明。
體延長,稍側扁,背部平直,腹部圓突。頭中大,較寬,前端平扁。吻寬短。眼較大,側位。口小,上位,橫裂,能伸縮;上頜較下頜短,下頜向上突出。體被較大圓鱗,頭部被鱗。無側線。背鰭一個,短而後位,具6分支鰭條,無硬棘;背鰭與臀鰭基後部相對;臀鰭無不分支鰭條,具15-19分支鰭條,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胸鰭上側位,基部斜直,末端伸越腹鰭基;腹鰭腹位,末端伸達肛門;尾鰭截形,長約與頭長相等。無鰾。腸短,較體長為短或等長。體背側淡灰色,體側及腹面銀白色;頭部及體體多具小黑點;體背部正中線具一暗褐色縱帶,自頸部後延至尾鰭基;體側中央具一縱行黑線,始於鰓蓋上角或胸鰭末端處,後延伸至尾鰭基。各鰭微黑,雄魚的腹鰭在生殖季節尤黑。過去文獻都將台灣所產的青鱂魚鑑定為Oryzias latipes,然而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台灣所產之本種應屬於中華青鱂Oryzias sinensis (2019-9-19)。
主要棲息於靜水或緩流水體表層的小型魚類,一般成群溝渠、池塘、稻田的水表層游動。對於水中溶氧及溫度的變化適應力較強。屬卵生魚類,卵受精後,仍掛在雌魚的生殖孔、臀鰭附近,之後雌魚將受精卵黏附於水草或絲藻之上,待其孵化。
分布於東亞區淡水域,包括中國、中南半島北部及臺灣等。臺灣以往曾廣泛分布於中、北部一般溝渠、池塘、稻田的緩水域中,目前於臺灣僅剩極少數族群,野外族群已瀕臨滅絕。由於已知臺灣各地的青鱂魚的遺傳組成頗為不同,為避免基因汙染,應禁止將人工繁養殖的青鱂魚後代放流至野外水域中。(2019-9-19)
魚體小型,不具經濟價值。為有待受到保育的魚種。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VU 2012淡水魚紅皮書: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