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補網師、水針、長尾針(臺東)。棲息於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0-3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最大體長40 cm,模式種產於印尼。
|
 | 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1-4.4倍。眼前脊缺如。上頜短,突出成三角形,其上無鱗;下頜突出如喙,其長不小於頭長;鋤骨及舌上無齒。鼻窩內具一圓形或扇形嗅瓣。第一鰓弓上鰓耙33-46(通常為36-41)。鰾為多室型。背前鱗數35-43(通常為37-41);側線位低,近腹緣。背鰭與臀鰭對在,臀鰭起點在背鰭第4-5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2-15軟條(通常為13或14),臀鰭具10-13軟條(通常為12);雄魚之臀鰭不變形;胸鰭較長,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4.8-5.4倍,具 10-12軟條(通常為11);腹鰭短小,後位,其基底與尾鰭基底之間距遠短於其與鰓蓋後緣之間距;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無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 |
 | 主要棲息沿岸或島嶼四周較乾淨的水域表層,成群洄游,群數由數十至數百尾為一群,一般皆在水草較多的水域。產卵期在每年4-7月左右。以水層中的浮游動物為主食。 |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洋,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幾內亞。臺灣各清澈水域皆可發現。 |
 | 主要漁期在春夏季節,可利用流刺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肉質味美,可用油煎或碳烤,是很好的下酒菜。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