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umeus microp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小鱗脂眼鯡 F097 Clupeidae 鯡科
俗名臭肉鰮、鰮仔、圓眼仔、鰮魚、鰮仔魚、圓仔魚(幼魚)、脂眼鯡、臭肉、臭肉魚(澎湖)、肉鰮(澎湖)。棲息於近海沿岸,深度10-1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最大體長25 cm,模式種產於日本東南部沿岸。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鈍,無稜鱗。頭較小。吻尖長。眼大,上側位,脂性眼瞼發達,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不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皆具圓錐狀齒,鋤骨具齒。鰓蓋條數14-19;下枝鰓耙數31-35。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8-23;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具軟條10-12;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背鰭、胸鰭、尾鰭淡黃色;餘鰭淡色。以前所記載之脂眼鯡(Etrumeus teres)為沙丁脂眼鯡(Etrumeus sadina)的同種異名,實為誤鑑,此魚只分布於西北大西洋,由芬迪灣到墨西哥灣海域;沃氏脂眼鯡(Etrumeus wongratanai)為西印度洋種,產於南非的Durban到索馬利亞的東北部沿岸。(林沛立編寫 2015/1/28)
近沿海中上群游性小型魚類,一般皆洄游於近海,偶然會游至離岸120公里外的海域。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日本到南中國海沿岸。臺灣各地均有漁獲,而以澎湖附近海域較盛產。
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主要漁法為扒網、拖網與棒受網。一般多醃漬後出售,生鮮時可適合煎炸後食用,或製成魚粉。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