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竹篙頭、䱻、真口魚、竹竿頭。棲息於純淡水,深度5-2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東亞大陸、臺灣,產於臺灣北部,最大體長40 cm,模式種產於鄂嫩河。
|
| 體延長,略側扁,腹部圓形。頭大而尖。吻長而突出。口下位,弧形,唇厚而發達,口部可略向前下方伸出。咽頭齒3列,齒式5.3.1-1.3.5。鰓耙數15-20。有鬚1對。體被中小型的圓鱗,有銀色光澤;側線完全而略平直。背鰭硬棘 III,分枝軟條 7-8;臀鰭 3(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胸鰭末端不達腹鰭起點。體呈銀白色,體背側呈淡青綠色,腹部白色。幼魚的體側具有一縱列8-10個不明顯的黑斑,成魚則消失。 |
| 初級淡水魚。喜棲息於水流略急而寬廣水域的潭區中下水層,平常大多群游在水域底層。在大雨過後,河水暴漲且變得混濁時,則較為活躍而到處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蝦或螺類為食。 |
| 分布於中國大陸、越南北部、朝鮮半島、俄羅斯及臺灣。臺灣原本主要分布於淡水河流域,但近年來本魚種已被人為放流至包括瑪鋉溪、後龍溪、花蓮溪等原本不產的河系。 |
| 主要以垂釣捕獲,全年可釣。中大型食用魚,煎、炸、紅燒皆宜。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2012淡水魚紅皮書:L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