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黑鰱、黑鰡、烏鰡、黑鯪。棲息於純淡水,深度5-3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中國,產於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最大體長180 cm,模式種產於中國廣州。 | |
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腹部圓,無肉稜。頭中大,頭頂寬。吻短,前端圓鈍。口大,前位,上頜略長於下頜。咽頭齒1列,大而呈臼齒狀,齒面平滑,齒式5-4。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8-9(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8(分枝軟條)。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在腹鰭上方略下彎,向後延伸至尾柄中央,側線鱗39-46。體呈青黑色,背側色泛黑,腹部灰白,鰭皆為黑色。 | |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江河、湖泊與水庫的中、下層水域。生長快速。以軟體動物為食,包括螺、蚌、蜆等為主食,亦常攝食甲殼類、水生昆蟲及藻類等。 | |
原產於中國大陸,而以長江與黃河族群較大,而後引進臺灣,日本亦有移植本種魚。目前臺灣的各大水庫、湖泊及養殖池多有養殖。 | |
本種皆為養殖魚種,除供市場與餐廳交易外,一般多供作池釣之用,為高經濟價值的淡水養殖魚類。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