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更仔、留仔、捲仔。棲息於純淡水,深度3-2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臺灣,產於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東部,最大體長60 cm,為臺灣特有種,模式種產於臺灣臺南玉井區的曾文溪。
|
| 身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腹部圓。頭中大而稍尖。吻鈍而突出,成魚之吻部更為突出。口稍斜裂,上頜齒末端達眼之前緣。有鬚2對。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側扁呈梳狀,齒面狹凹有溝紋,左右不對稱。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整,前端略為下彎;側線鱗數26-28。背鰭前方有一根平臥而埋於鰭片下之硬棘,棘的前端突出於表皮;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體背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鱗片基部有一黑斑。幼魚之背、臀及尾鰭末緣稍黑,成魚漸淡;胸及腹鰭則略帶橙紅色。成熟雄魚具追星,有時雌魚亦有。 |
|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水流稍急、河底為礫石之河段,性活潑,而善跳躍,以水生昆蟲、小魚、蝦、藻類和水生植物碎屑為食。 |
| 臺灣的特有種,分布於南部及東部的溪流,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鑾溪、太麻里溪及花蓮溪等流域均可發現。現今因人為放流之故,已能在中、北部的河川看到野生之族群。本魚種放流至中、北部會捕食當地原生魚種而造成危害,因此應避免人為放流本魚種。 |
| 體型較大,因此有時被捕獲的個體也被供以食用。煎、煮和紅燒皆宜。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2012淡水魚紅皮書:L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