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發音 
 食蚊魚 F266 Poeciliidae 花鱂科
俗名大肚仔、胎鱂、大肚魚。棲息於河口、淡水,深度0-1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北美,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綠島,最大體長4 cm,模式種產於美國德克薩斯。
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遠不及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9-32;背前鱗16-17。背鰭小型,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背鰭軟條數7-9;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交接器遠長於腹鰭長,雌魚則正常的扇形,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鰭條數8-10;胸鰭鰭條數12;腹鰭腹位,鰭條數6;尾鰭呈圓形。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表層魚類,大多成群地在水體的表層活動。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渠道等棲所,亦可進入河口區的半淡鹹水域。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可以在污染的水域或低溶氧的環境下生存。雜食偏肉食性,以浮游動物、如孑孓等之水棲昆蟲及碎屑為食。由於本種魚類引進臺灣,其族群大量繁衍已造成原產的卵生青鱂魚的族群逐漸消失,而幾乎滅絕。
原產於北美洲及中美洲的淡水系,約於1913年引入臺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為了滅絕蚊子之幼虫而引進之魚種。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