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elorinchus formosanus Okamura, 1963 臺灣腔吻鱈 F215 Macrouridae 鼠尾鱈科
俗名鱈魚。棲息於深海、砂泥底,深度200-4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東北部,最大體長36 cm,模式種產於臺灣宜蘭大溪。
體延長而側扁,尾長如帶,愈往後愈尖細。頭大。吻部極端延長,呈尖銳狀,吻的邊緣軟不完全被硬骨所支持;鼻窩裸露無鱗;齒為錐狀,多列排列成寬齒帶。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起點對齊;體被弱棘鱗,棘刺多且密,形狀大小一致呈散射狀排列;頭部腹面的後方區域被鱗,其餘部份裸出。發光器甚長,由肛門起向前延伸達喉峽部,為長型桿狀,兩端膨起,各有一個發光腺。體為淺灰色,體側夾雜許多不明顯的淡青色斑紋,腹部白色,吻部腹面白色並散有零星小黑點。
主要棲息於水深200-450公尺之泥砂底質的海域,底棲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及臺灣東北部等。
400公尺以下採獲的個體,體型較大可達36公分長,軀幹部份肉多味美可以食用。其捕獲數量極多,臺灣漁民捕獲後偶取較大個體為食,其餘仍是棄置為下雜魚並未列入漁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