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鱈魚。棲息於深海、砂泥底,深度300-57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2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駿河灣。 | |
體型延長,側扁;尾部極細長;頭大,側扁且高其上覆有一甚薄透明膜,頭骨薄而易碎;鰓蓋骨呈多角型之殼狀。吻部短而圓鈍,前緣遠離上頜。口大,下位;頦部有一短鬚。鰓膜在喉峽部游離,喉部有橫紋,故稱「紋喉」膜首鱈。體被大型棘鱗,薄而易脫落。發光器發達甚細長,由肛門前一直延伸到胸部,兩末端稍膨起各含一晶體。魚體新鮮時為黃白色,體側有一條銀色縱帶,腹部暗色,上有多條橫紋。 | |
主要棲息於300-570m之中層水域,以甲殼類及小型燈籠魚為主食,數量甚多。有群聚習性,由耳石形狀判斷其為快速游動的種類。發光器極為發達,可提高school-formation與繁殖的機率;繁殖季節為春季。 |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外緣、臺灣東北部及南部等海域。 | |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