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鱈魚。棲息於深海、砂泥底,深度200-72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21 cm,模式種產於日本駿河灣。 | |
體型延長,側扁。頭部中小。眼大,眼眶下骨有一排明顯之特化強棘鱗。吻短圓錐形,吻端有三個凸起的小節結,吻部腹面裸露無鱗,其上佈滿凸出的小孔。口小,下位;齒呈錐狀,多列排成齒帶,上頜齒外列擴大。頤部有一短鬚。第一背鰭之硬棘有鋸齒。體被櫛鱗,棘弱,鱗片有網狀結構。發光器圓形短小,分為前後兩部份,前端為一黑色圓形小窩在兩腹鰭基底之間,後端為一黑色裸出區域包圍著肛門與泌尿生殖孔,此黑色區域稱為「圍肛板」(periproct) 。體呈淡棕色。 | |
棲息於200-720公尺深泥砂底質、水溫5-7℃的水域。深海底棲性魚類,以小型之多毛類、甲殼類及明蝦為主食,數量不多。 |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中國東海至臺灣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 |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