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nimugil crenilabis (Forsskål, 1775) 
發音 
 粒唇鯔 F245 Mugilidae 鯔科
俗名烏魚、烏仔、烏仔魚。棲息於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0-4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最大體長60 cm,模式種產於紅海。
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吻短;唇厚,當標準體長大於7公分時,下唇會出現一高聳的小丘且具有1-10列似乳頭狀物;無唇齒。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發達,脂眼瞼長和眼徑比1.4-2.5;前眼眶骨窄小,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前緣有缺刻但隨著成長而變為平直。口小,亞腹位;腭骨具齒,舌骨上有小物塊,鋤骨和翼骨無齒。鼻孔每側各一對。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膜性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2-14條,縱列鱗數36-42。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50-78。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10;胸鰭上側位,具16鰭條,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尾鰭分叉。幽門垂數7-10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體背橄欖綠,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胸鰭呈黃色,基部無色,但在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駁,其餘的鰭為灰黃色。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包括潟湖、礁盤及潮池等海域,亦常侵入港區。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產卵前常成群洄游於沿岸,產卵期時,則在晚上洄游至潟湖陡坡處。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羅得豪島。臺灣除東部外各地沿岸均有。
漁期全年皆有,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所捕獲,但因本種魚體型較小,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亦是養殖食用魚。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