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鼬魚、海鯰(臺東)、多鬚鯰(澎湖)。棲息於深海、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10-6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蘭嶼、綠島、東沙,最大體長10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長崎。
|
 | 體圓而延長,近尾部處則是逐漸側扁。在其吻端及下頜,各有三對鬚。在鰓蓋骨的後方有一根強棘,但是往往被表皮所覆蓋。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109-139,臀鰭鰭條數80-106;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鰭;尾鰭鰭條數10。體呈茶褐色,其中腹部及胸鰭處的顏色較淡,背鰭和臀鰭的外緣顏色則較深。 |
 | 主要棲息於沿岸淺礁區到深及650公尺之海域均有,產卵期在每7-8月。晝間棲身於洞隙中,夜間出外捕食小魚、小蝦蟹等。 |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皆有分布。臺灣分布於南部、西南部、北部及東北部等海域。 |
 | 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等漁法捕獲。屬於罕見的魚類,除了學術研究之外,由於有些腥味,比較不受一般人喜愛,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因此幾乎看不見市場販售。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