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鼬魚。棲息於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110-565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東北部,最大體長14.9 cm,模式種產於婆羅洲。 | |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7-100,臀鰭鰭條數73-77;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頭部及體上半部黃褐色,體下半部淡色。各鰭淡黃,背鰭位於肛門的相對位置稍後方上的鰭膜中央具一大黑色眼斑,眼斑上緣不延伸至鰭膜邊緣。以前所記載之黑斑新鳚(Neobythites nigromaculat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 |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水域,棲息深度在110-565公尺之間。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主食。 |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北部及新勒多尼亞外海域。臺灣分布於東北海域。 | |
較少見之魚種,所以就算一般漁民撈獲,也只是棄置於下雜魚堆中,除了學術研究之外,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