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oscirtes springeri Smith-Vaniz, 1976 
發音 
 史氏跳岩鳚 F447 Blenniidae 鳚科
俗名狗鰷。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0-45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7.7 cm,模式種產於臺灣。
體長形;鰓孔完全在胸鰭基上方。下頜鬚具3-4分支;前鰓蓋骨、眼眶間隔、眼眶後﹑背鰭前、頸部和後顳區具鬚;眼眶上不具鬚。上顳骨感覺孔3。D. XII, 21; A. II, 21; P. 14; V. I, 3。背鰭第一棘不延長,較第二與第四棘短。體色淺褐色,鰓蓋有一小於眼徑的黑斑,自吻部經眼、鰓蓋斑至尾柄有淺藍色至灰點的縱帶,末端在尾鰭基部形成黑斑,色帶紋上方的體色為淺黃色;背鰭和臀鰭橄欖色;背鰭第I棘末稍有小黑點,胸鰭和腹鰭無斑點。
主要棲息於沿岸珊瑚礁,深度約可達9公尺,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本種魚具防備用的犬齒,雖不會主動攻擊,一旦被觸摸則會被咬上一口,而這些行為如同其多變的體色一樣,都是一種模倣稀棘鳚屬(Meiacanthus)的擬態行為,是海濱的危險生物。雄魚會使用貝殼來築巢,甚至是圓口的空罐也常被使用。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臺灣。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北部等海域。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