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花串、白鬚公、甘仔魚(臺東)、白鬚鯌(澎湖)、鱟包鬚(澎湖)。棲息於大洋、近海沿岸,深度15-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最大體長150 cm,模式種產於印度。
|
| 幼時體甚側扁而高,體長與體高約等長,略呈菱形;隨著年齡的成長,魚體逐漸向後延長;頭高略大於頭長,使得頭背部輪廓陡斜。脂性眼瞼不發達。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12-17枝。側線直走部起於第二背鰭第10-12鰭條的下方,直走部後半部具有弱的稜鱗。第一背鰭在小魚時有6-7硬棘,隨成長而逐漸退化;幼魚時,第二背鰭、腹鰭和臀鰭前方數鰭條延長如絲狀,隨著成長而逐漸變短。體銀色,背側較深;幼魚體側具4~5條弧形黑色橫帶,隨成長而逐漸消失;第二背鰭及腹鰭前方鰭條基部另具黑斑。本屬全世界有3種,臺灣產有2種。 |
| 成魚主要巡游於近海及大洋中,有時會游於淺礁區至水深60公尺處;幼魚游泳能力差,行漂浮生活,有時會隨潮水而漂至岸邊或港灣內。主要以沙泥底或游泳速度慢之甲殼類為主,偶而捕食小魚。 |
| 泛世界種,全世界各溫暖海域可見。臺灣沿海皆可見其蹤跡,是常見之魚種。 |
| 主要漁法以延繩釣或拖釣,亦常被定置網捕獲。一般以清蒸或紅燒處理,亦可加工醃漬或曬乾食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