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黑甘、油甘、軟骨甘、軟鑽(澎湖)、軟骨午(澎湖)、火燒甘(基隆)、虎甘(宜蘭)。棲息於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20-1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最大體長70 cm,模式種產於紅海。 | |
體呈長圓形或橢圓形,腹部圓。吻甚圓鈍。上頜骨末端圓形,延伸至眼後緣之下方。上下頜、腭骨、鋤骨及舌面均具絨毛狀齒。鰓耙絕大部分為瘤狀,數目少,排列稀,是本屬重要之特徵。側線上無稜鱗。尾柄兩側之肉質稜脊幼時不顯,隨著成長而漸隆起。第一背鰭硬棘5-7,有膜相連。無離鰭。胸鰭寬短,長度較腹鰭短。體背藍灰色,腹部白色;幼魚時體側具5-7條橫帶,隨著成長,橫帶漸形成大小不一之污斑散於體側,成魚時則消失。第一背鰭黑色;第二背鰭及臀鰭暗棕色;腹鰭及尾鰭黃棕色至黑色;胸鰭色淡。 | |
棲息於岸邊至大陸棚緣,水深20-150公尺處。獨游。以小型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臺灣各沿岸均可見其蹤跡,是常見之魚種。 | |
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定置網、流刺網、圍網捕獲。煎食或煮湯皆宜。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