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巴攏、竹莢魚、瓜仔魚、真鰺、巴蘭、瓜魚、巴弄(澎湖)、硬尾(澎湖)、黑尾。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5-1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最大體長5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
|
| 體呈亞圓筒形而稍側扁。吻尖。脂性眼瞼發達,前部達眼之前線,後部達瞳孔後緣附近,留下一個半圓的縫隙。上下頜各有一列細齒,鋤骨、腭骨及舌面皆具齒。胸部完全具鱗。具有兩個背鰭。側線由起點至第二背鰭起點下方幾乎呈直線,而後斜下至第二背鰭第7-9鰭條下方起至尾柄又呈一直線;側線上全被稜鱗,稜鱗高而強。背部另有一副側線,沿著背鰭的基底一直延伸至第二背鰭基部起點之下方。無離鰭。尾柄低,尾鰭分叉深。
兩個背鰭總共具有9根硬棘,32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27-29根軟條;胸鰭具有20-21根軟條;腹鰭具有1根硬棘,5根軟條;鰓耙數13+37;側線位置的稜鱗數為71-72;脊椎骨數24。體背藍綠色或黃綠色,腹部銀白色。鰓蓋後緣上方具一明顯黑斑。背鰭暗色,胸鰭淡色,其餘各鰭黃色。
最大體長可達50公分,重量可達660公克,壽命12年。體長18-20公分左右可達到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
|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海域。群居性,喜愛群游於近沿岸水域,具有日夜垂直分布之習性。棲息深度範圍為0-275公尺,但通常棲息在50-275公尺的深度。幼魚時期會伴隨在大洋漂浮的海藻移動。肉食性,主要以小型甲殼類及小型魚類為食。 |
| 本種在鰺科魚類中分布較窄,僅分布於日本、朝鮮半島、臺灣、中國沿海等西北太平洋區。臺灣各地沿岸均可見其蹤跡。 |
|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數量普遍,為常見的經濟性食用魚類。一般由底拖網、一支釣、流刺網及定置網捕獲,全年皆產。油炸食之較宜。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