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發音 
 尖吻鱸 F331 Latidae 尖吻鱸科
俗名金目鱸、盲槽、扁紅目鱸。棲息於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0-4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南部,最大體長20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
體長而側扁,腹緣平直。頭部尖,頭背側、眼睛上方有一明顯凹槽。眼略小。前後鼻孔相近。吻短而略尖。口大,下頜略突出;上頜後端達眼後下方。眶前骨與前鰓蓋骨均無鋸齒之雙重邊緣,前鰓蓋骨下緣3-4硬棘。上、下頜、鋤骨、腭骨及翼骨上均有絨毛狀齒帶,舌上無齒。被細小櫛鱗。背鰭單一,具深缺刻;胸鰭短;尾鰭圓形。 背鰭具有7-9根硬棘,11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8根軟條;胸鰭具有15根軟條;側線鱗列數為52-60。成魚體呈銀白色,體背側灰褐至藍灰色,各鰭灰黑或淡色;幼魚褐色至灰褐色,頭部具3條白紋,體側散布白色斑紋,眼褐色至金黃色,隨成長而略具淡紅色虹彩。最大體長可達200公分,體重可達到60公斤。據報導體長29-60公分可達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息於礁石與泥沙交匯處沿岸與潟湖水域或是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水域,清澈與混濁水域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也會溯入河川的純淡水域中,尤其小魚與亞成魚較常見於河川水域。棲息深度範圍為10-40公尺。會性轉換,是一種先雄後雌的魚種(protandrous hermaphrodite),在河口處繁殖。性不耐低溫。肉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無脊椎動物為食。
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沿岸之半淡鹹水域,西起阿拉伯灣,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臺灣北部、西部及南部皆有分布。
在臺灣雖分布廣泛,但野外水域並不常見。一般由一支釣、延繩釣與流刺網等漁法捕獲,全年皆有產。本魚種已有人工繁養殖以供應市場需求,目前以臺灣南部養殖較多,市場所見幾乎都是養殖個體。本魚種在東南亞與澳洲也有人工養殖,同時在當地也是一種熱門的休閒釣魚目標魚種。可清蒸、紅燒或煮湯食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