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大斑馬、蝶仔(臺東)、紅司公(澎湖)、虱鬢(澎湖)。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3-3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有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北部、澎湖、南沙,最大體長15 cm,模式種產於澳洲昆士蘭。
|
| 體甚側扁而高,略呈卵圓形。吻尖,不延長而呈管狀。眼中大,眼間隔稍圓突。前鼻孔具鼻瓣。上下頜齒細小,被肉摺蓋住不易看見;腭骨具齒。前鰓蓋骨直角形,末端彎角處稍向後延長,具細鋸齒。體被中大櫛鱗;側線完全,伸達尾鰭基。背鰭單一,硬棘VIII,軟條31-33,軟條部長於硬棘部;臀鰭硬棘III,軟條18-22。體與頭部銀白色;頭部具略窄於眼徑之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體側前部具一由背鰭硬棘部延伸至腹鰭且上部分叉之褐色寬橫帶,後部另具一由背鰭軟條部延伸至臀鰭軟條部之褐色寬橫帶;尾柄亦具一短橫帶。背、臀鰭銀白至淡黃色,具灰白邊;腹鰭黑色;尾鰭淡色。幼魚於背鰭軟條部具眼斑。 |
| 棲息於岩岸淤沙的水域或受保護的珊瑚礁區。生態習性不甚明瞭。 |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安達曼海到琉球群島,南至澳洲西北部。臺灣發現於北部海域及澎湖離島。 |
|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