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胎鳚、狗鰷、黃鳚。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0-5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綠島,最大體長7 cm,模式種產於印尼爪哇島。 ![]() |
![]() | 體中等延長,側扁,愈後愈側扁;頭稍鈍。吻短於眼徑。口可伸縮,裂斜;上頜骨達眼眶後緣下方或之後;上下頜約等長;具錐狀尖齒;鋤骨與腭骨具齒。眼眶上緣皮膜多變,具分枝突起,通常基部具一柄;眼間隔窄,稍突。前鼻孔具鼻管與鼻瓣。體具埋於體下的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完全。雄雌皆具生殖瓣膜,且覆蓋住生殖孔與肛門。背鰭起點在眼眶後緣上方,前三棘隆起成羽冠狀;腹鰭喉位;尾鰭與背鰭以鰭膜相連,尾鰭圓形或稍截形。體黑褐色,具數條不明顯橫帶,並延續至背鰭與臀鰭。 |
![]() | 主要棲息於沿岸海藻床,常見於潮池。 |
![]()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臺灣除西部外,各地沿岸潮池可見。 |
![]() |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