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短印仔魚、印魚(臺東)、狗屎印(澎湖)。棲息於大洋、近海沿岸,深度0-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86.4 cm,模式種產於印度洋。 ![]() |
![]() | 體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16-20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齒。鰓耙數在28-37。耙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吸盤不及胸鰭後端;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鰭胸位,小形;胸鰭鈍圓;尾鰭叉形尾。體一致為深藍或灰黑色;背、臀鰭緣及尾鰭上下緣較淡黃。 |
![]() | 大洋性魚種,近海或表層可見,或隨宿主任意游動。最常寄生於鮫類,如虎鯊(Galeocerdo cuvieri)等,甚至於海龜身上亦可見,偶爾也會依附在其他大魚身上,但比例極少。偶獨立自主的活動,一般都是隨著宿主被捕獲。 |
![]() | 分布於全世界溫暖之各海域。臺灣周邊海域均有。 |
![]() | 罕見之魚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