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oscarus bicolor (Rüppell, 1829) 
發音 
 雙色鯨鸚哥魚 F414 Scaridae 鸚哥魚科
俗名青衣、青鸚哥魚、鸚哥魚、蠔魚、菜仔魚(雌)。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1-3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最大體長90 cm,模式種產於沙烏地阿拉伯。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後鼻孔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有顆粒狀突起;每一上咽骨具3列臼齒狀之咽頭齒,其後列者並不發達 。背鰭前中線鱗約5-7;頰鱗3列,鱗片小型,最下方列具鱗3-7個;間鰓蓋具2列鱗。鰓耙數20-24。胸鰭具14-15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時為內凹形。幼魚期之身體為白色,頭部除吻部外為橙紅色,邊緣帶黑線,吻部則為粉紅色;背鰭具一外緣鑲有橙色邊之黑色斑點。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體色為淺紅褐色,背部黃色,體側鱗片具黑色斑點及邊緣,其色澤由上而下漸深。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體色為深藍綠色,體側鱗片具粉紅色緣;自下頜有一粉紅色斑紋向後延伸至臀鰭基部;由上唇有一條粉紅色線向後延伸經胸鰭基底而至臀鰭前緣,在此線上方有粉紅色斑點分佈於身體前部及頭部,而在此線下方則呈為一致藍綠色區域。背鰭及臀鰭為藍綠色,於基部均有平行的粉紅色斑紋;胸鰭為紫黑色;腹鰭為黃色,外緣為綠色;尾鰭為藍綠色,外緣及基部為粉紅色。有些粉紅色紋在魚死後會變成橘黃色。
主要棲息於清澈的潟湖與臨海礁石區。幼魚喜獨立生活,常在稠密的珊瑚區與藻類棲地活動,啃食底部藻類為生。成魚具有領域性,喜棲息於有珊瑚分布的陡峭斜坡;行一夫多妻制,在成長期間會進行變態行為,而最大的雌魚會改變性別,成為色彩鮮豔的雄魚;以啃食活珊瑚為食。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伊豆島,南至澳洲大堡礁的南方。臺灣東部、東北部、南部、西部、小琉球、蘭嶼及綠島等之岩礁海域均有分布。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皆有產,夏季較豐,為大型的食用魚。由於肉質鮮美,適合各種之烹調方式。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