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ysochir aureus (Richardson, 1846) 
發音 
 黃金鰭 F381 Sciaenidae 石首魚科
俗名鮸仔魚、紅三牙(嘉義、台南、高雄)。棲息於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1-2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澎湖,最大體長30 cm,模式種產於中國。
體延長,側扁,頭部上下扁平,成三角形。吻稍突出,上頜長於下頜,口閉合時上頜外列齒的犬齒外露,下頜齒最內列齒擴大;吻緣孔5個,沿吻緣葉側裂,在外側緣孔處吻緣葉成三片狀;吻上孔3個,呈孤形排列;頦孔6個,中央2孔很接近,內側頦孔為長縫型,外側為尖錐形。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距前上頜骨末端水平線有一小間隙。 前鰓蓋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略短於鰓絲。吻端、眼周圍、頰部及喉部為圓鱗,餘皆被櫛鱗; 背鰭軟條基有3列鞘鱗,尾鰭基有小圓鱗。耳石為金鰭型,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微彎,達耳石末緣。胸鰭基上緣點在腹鰭基起點前,鰓蓋末端下方;腹鰭基起點稍前於背鰭起點;尾鰭尖形。腹腔膜有灰褐色斑點,胃為卜字形,幽門垂6-7個,腸為2次迴繞型,鰾為耳石型,前部不突出,附枝29-30對,不延伸至頭部,僅有腹分枝而無背分枝。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白色;背鰭棘部淺褐色,軟條部鰭基1/3以上為黃褐色;尾鰭褐色,上下緣黃色;臀鰭及腹鰭前半部橙黃,後半部黃褐細斑;胸鰭橙黃色,鰭基內緣具一深褐色斑;鰓蓋青紫色,鰓腔黑色;口腔粉紅色。
主要棲息於砂沙泥底質較淺沿岸海域,以小型甲殼類為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東南部,東至中國南海。臺灣分布於西部海域。
較不常見之魚種,偶為拖網漁業捕獲。肉質佳,糖醋、清蒸皆宜。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