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nahia anea (Bloch, 1793) 
發音 
 截尾白姑魚 F381 Sciaenidae 石首魚科
俗名帕頭。棲息於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3-6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北部,最大體長30 cm,模式種產於印度馬拉巴爾。
體延長,側扁,背部稍隆起,腹部平坦。頭短高,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約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下頜內列齒較大,外列齒較小,緊貼內列齒; 吻緣孔5個,中央緣孔在吻緣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5個,中央3圓形孔呈弧形排列,左右各有一外側孔; 頦孔4個,在頤縫合處呈四方形排列,前2孔細小。鼻孔2個,蠶豆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 具擬鰓;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略等於鰓絲。頭頂前半部、吻端、頰部、前鰓蓋及側線下之前腹部被圓鱗,餘被櫛鱗,背鰭軟條部和臀鰭基有一列鞘鱗,尾鰭基部有小圓鱗。耳石為白姑魚型,即三角形,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T」字型,末端僅彎向耳石外緣。胸鰭基上緣點稍前於背、腹鰭基起點,三鰭基起點皆位頭區內鰓蓋末端;尾鰭截形。 腹腔淡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10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21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呈翼形開展。體側上半部金黃色,下半部銀白色;上下頜前端有褐色斑;背鰭褐色,末端深褐色;尾鰭褐色,末緣深褐色;臀﹑腹鰭淺褐色;口腔白色。以前所記載之大眼白姑魚(Pennahia macrophthalm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主要棲息於近沿海之砂泥底質中下層水域,以小甲殼類、蠕蟲及小魚等底棲動物為食。群聚性較弱,一般較少被大量捕獲。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阿拉伯灣,北至臺灣海峽,南至婆羅洲等。臺灣分布於西南部。
數量少,偶而可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