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loprion bifasciatum Cuvier, 1828 
發音 
 雙帶鱸 F338 Serranidae 鮨科
俗名皇帝魚、火燒腰、拆西仔、酸監仔、虱梅魚、涎魚、鱸魚(臺東)、花鱸(臺東)。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1-104公尺,有毒性,不可食用,有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最大體長25 cm,模式種產於爪哇。
體延長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0-2.4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平坦。吻略鈍圓。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之下方;上下頜、腭骨及鋤骨均具齒。前鰓蓋後緣鋸齒狀。鰓耙數9-10+19-22。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80-88;縱列鱗數100-110。背鰭連續,硬棘部低,有硬棘VIII枚,軟條13-16;臀鰭硬棘II枚,軟條12-13;腹鰭腹位,末端伸達臀鰭前緣;胸鰭短於後頭部,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前半部淡黃色,後半部黃色,體側有兩條暗灰色寬橫帶,其中一條在頭部,另一條在體中部。除背鰭硬棘部暗色,腹鰭具黑緣外,各鰭為黃色。幼魚的背鰭第二及第三棘特別延長呈絲狀。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之洞穴或縫隙中,白天會在礁區外圍的砂泥地上活動。以魚及甲殼類為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馬爾地夫至巴布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南、北部及各離島礁區均有。
小型魚類,體表能分泌具黑鱸素(grammistin)之粘性毒液,不可食,但具觀賞價值。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