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nephelus coioides (Hamilton, 1822) 
發音 
 點帶石斑魚 F338 Serranidae 鮨科
俗名石斑、過魚、紅花、紅點虎麻、紅斑、青斑。棲息於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0-16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南部,最大體長120 cm,模式種產於印度恒河河口。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7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突。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數8-10+14-17,隨著成長而逐漸退化。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背鰭具有11根硬棘,14-16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8根軟條;側線鱗數85-120;縱列鱗數100-118。頭部及體背側黃褐色,腹側淡白;頭部、體側及奇鰭散佈許多橘褐色或紅褐色小點;體側另具5條不顯著、不規則、斜的及腹側分叉的暗橫帶,第一條在背鰭硬棘前緣,最後一條在尾柄上。最大體長可達120公分,重量15公斤,壽命可達22年。(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主要棲息於水質較混濁的沿岸礁區,亦常被發現於汽水域。棲息深度範圍為1-100公尺。幼魚經常出現於砂泥底之河口、紅樹林或潟湖的淺水域中。對半淡鹹水域的耐受性較強。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成魚通常為獨居,但在特定的繁殖季時可能會聚集成群。雌魚在25至30公分時成熟(約2至3歲),具性轉換,先雌後雄。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北部、東北部、西部、南部、蘭嶼、綠島以及澎湖海域均有。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普遍。為具經濟性之食用魚類,一般由拖網及一支釣捕獲,全年皆產。本種魚也是西南部重要的養殖魚種之一,目前市場上所見大多都是養殖個體。
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4-04-30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