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沙腸仔、kiss 魚。棲息於砂泥底、近海沿岸,深度20-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澎湖,最大體長20 cm,模式種產於泰國尖竹汶灣。
|
 | 體呈長圓柱形,略側扁,由第一背鰭向前有長而尖之頭部,向後有逐漸纖小之尾部。口小,開於吻端,上下頜和鋤骨上有帶狀細齒,但口蓋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主鰓蓋骨小,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緣垂直,平滑或略有鋸齒,下緣水平。鰓膜在頭側與另一側會合。體被小形櫛鱗,鱗片易脫落;頰部具鱗2-3列,皆為櫛鱗;側線完全,呈單一列,略形彎曲,側線鱗數66-70,側線上至背鰭起點鱗列數5。具兩枚背鰭,第一背鰭具XI硬棘;第二背鰭I硬棘,17軟條。臀鰭有II弱棘,17軟條,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正常,其外緣硬棘不鼓起;尾鰭叉形。鰾發達,前端有一向前延伸物,前部兩側各有5條指狀短延伸物;後端呈一細長管而不分叉。脊椎骨數:腹椎13,血道弓門9-11,尾椎9-11,共33。頭部至體背側土褐色至淡黃褐色,腹側灰黃色,腹部近於白色。各鰭透明。 |
 | 沿岸海域的小型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泥沙底質的沿岸或內灣水域,分布深度約10-50公尺間。很容易受到驚嚇,並且有藏身於沙丘中的習性,生命力不強韌,往往離水一會兒即告死亡。主要以底棲的多毛類、長尾類、端足類、糠蝦類等為食。 |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泰國灣、臺灣及澳洲北部。臺灣分布於中西部及澎湖海域。 |
 | 經濟性魚種,在中部及澎湖泥沙底沿岸、河口及內灣可見,夏、秋兩季較多。是一種美味的高級食用魚,可沾粉油炸食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