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黑鯛、烏格、黑格、厚唇、烏毛、烏鱠、黑頰(澎湖)。棲息於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3-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最大體長5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長崎。
|
| 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5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5.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
背鰭具有11根硬棘,11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8-9根軟條;胸鰭具有14-15根軟條;側線鱗列數為50-53。體灰黑色而有銀色光澤,有若干不太明顯之暗褐色橫帶;側線起點近主鰓蓋上角及胸鰭腋部各一黑點。除胸鰭為橘黃色外,其餘各鰭均為暗灰褐色。
最大體長可達50公分,重量可達3.2公斤。據報導體長32公分可達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
| 主要棲息於1-15公尺深的沿岸水域,常在港灣、紅樹林、蚵棚、紅樹林或堤防區的消波塊附近活動,行動極為敏捷。屬於廣鹽性魚類,尤其是小魚和亞成魚,常常出現在泥沙底質的河口半淡鹹水域。屬於溫、熱帶底棲性魚類,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及多毛類為食。雌雄同體,會性轉變,在3-4歲前全為雄性,其後轉變為雌性。冬季集結至河口周邊海域繁殖產卵,春季時幼魚開始出現在河口水域。 |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臺灣及中國沿海。臺灣普遍分布,各地海域均有記錄。 |
|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種,族群量豐富。一般由一支釣或底刺網捕獲,全年均產,以秋季至翌年春季較佳。目前已能完全養殖,在西南部為重要養殖魚種,以箱網養殖和陸上池塘養殖為主,產量穩定。目前市場所見的黑棘鯛大多是來自養殖漁塭。由於其對環境之適應能力較強,人工繁殖技術亦已成熟,種苗來源穩定,所以亦是各縣市政府海域放流的重要對象魚種。為各地魚市場上常見的高級食用魚,味道鮮美,料理方式以紅燒或鹽烤為主,若為新鮮魚體,亦可製成生魚片食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