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hyraena barracuda (Edwards, 1771) 
發音 
 巴拉金梭魚 F472 Sphyraenidae 金梭魚科
俗名針梭、竹梭、巴拉庫答、爛投梭(澎湖)、爛糟梭(澎湖)、粗鱗竹梭(澎湖)。棲息於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深度0-100公尺,有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最大體長200 cm,模式種產於西印度群島。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75-84。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胸鰭略短,末端不及或幾近背鰭起點;尾鰭於全長50公分以下之幼魚為深叉形,全長50公分以上則逐漸呈雙凹形。幼魚體呈黃褐色,體側中部具一列黑色點狀斑駁;成魚之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上半部有20條左右的暗藍色橫帶,不延伸至腹部。尾鰭暗色,且上下葉末緣為白色。
成魚喜歡在開放性的大洋活動,幼魚則棲息於淺礁區、沼澤區、潟湖區或河口區。通常單獨或數尾一起活動,游泳能力強,速度快。肉食性,對逃竄之獵物反而喜歡攻擊,以魚類、頭足類等為食。
全世界除了東太平洋外,各溫、熱帶水域均有分布。臺灣四周均有產,但以南部較多。
本種魚是金梭魚科之中,體型最為巨大的魚種。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拖曳釣等漁法捕獲,在國外釣金梭是一種高級而刺激的休閒活動,其遊釣之經濟價值比捕獲送到漁市場要高出很多。屬於大型食用魚,適宜切成一段一段的油煎或紅燒。因食物鏈之關係,可能會累積有熱帶海魚毒。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