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名叉尾帶魚、開叉白帶、白帶魚(臺東)。棲息於大洋、近海沿岸,深度100-20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亞洲,產於臺灣東部,最大體長200 cm,模式種產於古巴哈瓦那。 ![]() |
![]() | 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極長,向後漸變細,但末端不成細長鞭狀。頭窄長,頭背面突起,前端尖突,吻尖長。眼中大。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略向下彎,而後沿中部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第一鰭條不延長如絲,共具81-88枚鰭條;臀鰭前半部退化而埋於皮下,後半部裸露但甚短,約18-19軟條;腹鰭退化,僅呈一對棘狀突起;胸鰭長,末端伸達側線上方;尾鰭叉形。體銀白色,背部較深。 |
![]() | 底層大洋性洄游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棚陡坡附近,偶游至近海。以中大型魚類,如大眼鯛和圓鰺等為食。 |
![]() | 分布於西大西洋的加勒比等、巴西南部外海等及西北太平洋的日本琉球及中國東海海域。臺灣東部曾捕獲此魚。 |
![]() | 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或鮪釣之意外漁獲物,不具經濟性之魚種。可食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