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狗鰷、三鰭鳚。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潟湖,深度2-7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南部、澎湖,最大體長7.3 cm,模式種產於馬紹爾群島。 | |
體形小,圓柱狀。吻尖,上頜向後延伸至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齒小,外列齒較大。眼眶上緣皮膜呈葉狀,且有3-6個分枝;鼻瓣膜細長,無鋸齒緣。頤部感覺孔4+2+4。頭、頸、腹部及胸鰭基無鱗,其餘被櫛鱗;第一與第二背鰭基無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孔鱗側線不陡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第 11-12棘下方;後段側線為缺刻鱗,缺刻側線鱗從孔鱗側線末端起延伸至尾柄。D. IV+XII-XIII+9;A. I+17-20; P. iv+5+vi; L.l. 15-18+19。體黃褐色或偏淡,頭部吻端至眼前緣褐色,眼下緣另具褐色帶;體側具顯著之褐色寬橫帶,有時延伸至背鰭且顏色顯著偏紅。 | |
主要棲息於澄清潟湖或向海的珊瑚與岩石混合之水域。 |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至斐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澎湖海域。 | |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