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rpaenopsis diabolus (Cuvier, 1829) 
發音 
 毒擬鮋 F304 Scorpaenidae 鮋科
俗名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薑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石頭魚、硓[石古]魚、沙薑鱠仔(澎湖)、駝背石狗公。棲息於礁區,深度1-70公尺,有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最大體長30 cm,模式種產於印度西太平洋。
體中長,略側扁,前背部明顯隆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2-2.6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05-2.25倍,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徑上側位,變化大,隨魚體大小而改變,頭長為眼徑之4.45-7.3倍。眼間距寬,頭長為眼間距寬之3.9-4.55倍。口中大,上端位,斜裂且角度極度傾斜,與水平呈60-70°,下頷長於上頷。幼魚具1鼻棘,成魚時由2-5棘所取代。眶下脊具4-10棘。淚骨2棘尖端向前,第三棘尖端向後腹側。眼後棘雙分岔或呈鋸齒狀脊延伸至鼓棘。枕骨凹陷深,前緣具1彎曲低矮的脊。後顳骨棘雙分岔。上鰓蓋棘雙分岔。眼眶下前端具1倒三角形凹陷。鱗片小,櫛鱗。側線上側位,斜直,後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縱鱗列:41-47。背鰭低矮,起始於上鰓蓋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通常第三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7-19;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 I,軟條5;本種體色多變,不易辨別,但胸鰭斑紋可作為辨認本種之特徵:其內側紅色,中央具1黃色或橙色帶狀斑紋,帶狀斑紋外具1列黑色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本種主要棲息於沿近海岩礁環境,水深1-70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至紅海及東非,東至夏威夷及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向南至大堡礁南側及新客里多尼亞。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及蘭嶼。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