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發音 
 石狗公 F304 Scorpaenidae 鮋科
俗名石狗公、石頭魚、獅甕(澎湖)、紅鱠仔。棲息於礁區,深度0-40公尺,有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最大體長30 cm,模式種產於日本。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頭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頜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小而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與稜尖銳。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1個與眼後棘2個。鼓棘1個。眼間距具額稜1對,後端具1額棘。頂骨光滑,頂稜高且尖銳,略高於眶上稜,後端具頂棘。眼間距凹入,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皮瓣。體具櫛鱗;胸部及腹部具小圓鱗;吻部、上下頷、前鰓蓋骨後緣、頭部腹側及鰓蓋條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前端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超過肛門;腹鰭胸位;尾鰭圓形。 背鰭具有12根硬棘,12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5根軟條;胸鰭具有17-19根軟條;腹鰭具有1根硬棘,5根軟條。體褐色或褐紅色,體側背鰭基部處上通常具5塊白斑,側線下方散布雲紋斑紋。各鰭部褐紅色,鰭條散布白色斑點。 最大體長可達36.2公分,體重可達2.8公斤。(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近沿海底棲性,生活於較淺的珊瑚礁、礫石區、岩礁或砂石混和區之底質水域,棲息深度在2-40公尺左右。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為食。棘基部具毒腺。胎生,約兩歲可達到性成熟。冬季繁殖產下仔魚,仔魚具浮游期。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括日本、中國、臺灣、菲律賓沿海等。在臺灣分布於各地礁區海域。
本種在臺灣岩礁底質之近沿海相當普遍,全年均有捕獲,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是高價值的經濟魚種,臺灣北部沿海產量較高,全年皆產。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