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長脂擬鱨、脂鮠、淡水河鮠、三角鉤、三角姑。棲息於純淡水,深度0-1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臺灣,產於臺灣北部、中部,最大體長14 cm,模式種產於臺灣新店淡水河。
|
|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較側扁,尾柄較低。頭略小,吻部圓鈍。眼較小,上側位。口大,下位,口裂呈淺弧形,上頜較下頜前突。頭部具4對鬚,頦鬚2對,較短;上頜鬚最長,但末端未達胸鰭基部。裸露無鱗。背鰭II硬棘,尖銳而具鋸齒,7軟條,起點距脂鰭起點較近於吻端;臀鰭20軟條;脂鰭發達,基部頗為延長,約可達體高的2倍;尾鰭雙弧形。體一致為灰黑色,無任何斑點。另有主要產於南部曾文溪流域中游及支流水域的一種,陳等(2012)認為其分類上仍有疑慮,暫時以南臺擬鱨(Pseudobagrus sp.)命名之( 林沛立編寫 2013/01)。長脂擬鱨(Pseudobagrus adiposalis)為同種異名。 |
|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河川中上游的清澈水域,性嗜水流較大而高溶氧的水層底部棲息。白天躲於岩石縫隙中,大多於夜間或洪水期才出來覓食。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小魚及小蝦等小型動物為食。 |
| 為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於臺灣北部與中部河川的中游水域裡。 |
| 食用魚,紅燒或油炸皆宜,唯背鰭和胸鰭之硬棘,堅硬且具銳利,捕捉時應小心。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2012淡水魚紅皮書:V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