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yropelecus aculeatus Valenciennes, 1850 
發音 
 棘銀斧魚 F180 Sternoptychidae 褶胸魚科
俗名斧魚、海洋斧魚、銀斧。棲息於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深度100-60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最大體長7.5 cm,模式種產於葡萄牙。
頭與軀幹相當高,體甚側扁,尾部逐漸變細。兩頜齒細小且為錐狀犬齒。眼睛比例大。鰓孔寬大,鰓耙發達。D 9;P 6;V 9-11;A 10-13;GR 14-16;脊椎骨34-36。具一由7個背鰭上神經骨特化而成的大型背刀,背刀上棘具許多突起,且連接的薄膜背側有鋸齒狀邊緣,高度約等於寬度。腹部發光器鱗片延長形成腹稜脊,其上有小棘,黑色色素分布在發光器周圍,並且延伸佈滿第5-7個的發光器鱗片的腹緣;臀前發光器鱗片腹緣有棘;尾下發光器每個發光器上有2-3個小棘,尾下發光器前,有似發光器的部份亦有許多小棘分布。後顳骨棘1,粗短;後腹棘2,兩棘幾乎相等,左側棘往外並往前腹側延伸,右側棘往外並往後腹側延伸;前鰓蓋骨棘2。前頜骨、上頜骨、齒骨皆有向內彎之犬齒,左右前頜骨及齒骨各有一特別較大向內彎之犬齒。體表為銀色,體側黑色素分布在身體的背側邊緣、尾柄邊緣及各發光器周圍,另背刀下方有一寬圓凸黑色塊。
大洋性中層魚類,具明顯的日夜垂直迴游行為,白天位於200m~550m之間,最高密度在350~450m,夜晚在80~200m。以橈腳類、端足類、介形蟲、磷蝦和小魚等為食。
分布於三大洋,包括東大西洋:葡萄牙到塞內加爾,那米比亞有記錄;西大西洋: 40 ° N-10 ° N 與 15 °S-35 °S,圭亞那外海有標本;西北大西洋:加拿大;印度洋:0 °-35 ° S;西太平洋:35 ° N-35 ° S;東南太平洋:30 °S-35 ° S。臺灣主要分布於東部、東南部、西南部及南中國海等。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