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名長牛角、箱河魨、牛角、牛角狄、海牛港、角規。棲息於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深度18-100公尺,有毒性,不可食用,有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最大體長46 cm,模式種產於印度。
|
| 體長方形,體被覆由鱗片癒合而成的骨板,形成盾甲包住全身,僅口、肛門、眼、鰓裂、各鰭及尾柄處具小開口;體甲在背鰭及臀鰭後方閉合,具有五條稜脊,分別於背側及腹側各具一對,背部中央另具一條低的稜脊,体側則無。眼眶前方具一對前向之長棘,隨成長而相對變短,且向下彎;腹側稜後方則具一對後向之長棘;背側稜於幼魚具1-2小棘狀突起,成魚不明顯;腹側稜無棘突。體甲腹面寬平,寬大於頭長。尾柄短,後端側扁。頭短而高,方形,前緣幾垂直。唇肥厚。鰓孔小,幾直裂。背鰭短小位於體後部,無硬棘,臀鰭與其同形;無腹鰭;尾鰭長,後緣圓形,長度隨成長而逐漸增長。體黃褐色,腹面色較淺。体甲及尾柄上散布一些褐色圓斑。除尾鰭淡褐色外,各鰭黃褐色。 |
| 主要棲息於礁石附近的藻叢區,幼魚則常出現於河口域或汽水域。成魚獨居性,幼魚則成小群生活。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非洲東岸,東至土木土及馬貴斯群島,北至韓國、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臺灣東北部、西部、南部及澎湖等海域有產。 |
| 較無食用價值,或有人將其鹽漬後食用,一般較常被飼養於水族館或製成乾製標本供人觀賞。唯因食物鏈之故,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在國外有食物中毒之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