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 
發音 
 鋸峰齒鯊 F029 Carcharhinidae 真鯊科
俗名水沙、大翅沙、鋸峰齒鮫、爛沙(臺東)、大青鯊、水鯊、大藍鮫。棲息於大洋、深海、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深度0-3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東北部,最大體長400 cm,模式種產於意大利。
體呈紡錘型,軀幹頗修長。頭窄而縱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呈拋物線狀。眼大,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寬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短,通常僅侷限於口角部位。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稍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長而直立,邊緣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遠在胸鰭基底之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狹長,後緣凹入,外角尖突,內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部;尾鰭窄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深藍色;腹側白色;體無任何色斑。胸及臀鰭之鰭尖暗色。
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於河口區。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胸鰭開展,背鰭及尾鰭上葉會露出水面,緩慢游動。性兇猛,活動力強,對人們具有主動攻擊的危險性。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大洋性蟹類等為食,甚至垃圾等。胎生,一胎可產下4-13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5-44公分。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布。
主要以底拖網、圍網、誘籠、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經濟價值。肉質尚可,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上品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LR/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