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hyrna mokarran (Rüppell, 1837) 
發音 
 無溝雙髻鯊 F030 Sphyrnidae 雙髻鯊科
俗名無溝丫髻鯊、犛頭沙、雙髻鯊、雙過仔、八鰭丫髻鮫。棲息於大洋、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1-8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全球,產於臺灣東部、北部、東北部、綠島,最大體長610 cm,模式種產於紅海。
體延長,側扁而粗壯。頭前部平扁,兩側特別擴展,形成很寬的鎚狀突出,狀似廣闊之丫髻狀。吻部短而寬,前緣呈波浪狀,中央區顯然凹入。眼小,圓形,瞬膜發達。前鼻溝發育不完全,甚至沒有發育。口裂大,弧形;上下頜齒同型,側扁三角形,齒頭傾斜,邊緣具鋸齒,不具小齒尖。噴水孔缺如。第一背鰭高大,前緣略傾斜,鐮刀形,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第二背鰭中型,起點於臀鰭起點後方;腹鰭後緣稍凹入;臀鰭等大於第二背鰭;胸鰭中大,後緣略凹入;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棕色,腹部白色。背鰭上部具黑緣;胸、腹及臀鰭緣淡色。
棲息沿岸至外洋性之中表層魚類,亦常出現於大陸棚或島棚的水域,偶也見於內灣或潟湖區。具有洄游習性。肉食性,以其他軟、硬骨魚類及頭足類、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具攻擊性,對人類具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13-42 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45-60公分。
廣泛分布於世界溫、熱帶水域。臺灣北部及東部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0-06-30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華盛頓公約附錄2